在“楚汉名城”湖南长沙的历史记忆中,美轮美奂的湘绣一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。锦上添花,针下传情。湘绣不仅是千年湖湘文化的产品载体,也是长沙乃至湖南的传播名片。
湘绣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。长沙出土的大批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,向我们展现了湘楚地区刺绣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。宋明时期,湖南的民间刺绣针法不断丰富,到了清朝光绪末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,“湘绣”的称谓也就此形成。它以日常使用为出发点,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绣花能生香,绣鸟能听声,绣虎能奔跑,绣人能传神。湘绣将中国画作为蓝本,以针代笔,既保留了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,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真实性和立体感。湘绣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展现出了湖南人的大气与细腻。
两千多年传承至今,湘绣早已成为了长沙乃至湖南的一种文化象征。一辈辈的湘绣艺人飞针走线,倾囊相授,使湘绣技艺得以代代传承。然而,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纪之交,湘绣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难。
2006年,湘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借此契机,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也通过校企联合办学,培养了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刺绣新传人,解决了湘绣行业后继乏人的现状。除此之外,湘绣还通过传习体验、文创衍生、直播大赛等来实现自己的“破圈”,不断绽放它新的魅力。
湘绣非遗宣传的普及和深入,吸引着越来越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群关注湘绣,了解湘绣。一根绣花针,万千条绣线,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智慧,连缀着几千年的文明与传承。
我们以湖湘文化为针线,绣出湖湘之美,展现的不仅是湖湘儿女的气魄与担当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复兴。